在四川大学,彭强教授与徐小鹏教授领导的团队深入探索了有机太阳能电池(OSCs)性能提升的关键途径,特别聚焦于异质结界面在电荷载流子传输中的核心作用。尽管界面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但在微结构和纳米形貌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,相较于光活性层的研究,仍存在一定的滞后。
为了克服这一挑战,彭强教授与徐小鹏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的策略,旨在精确控制用作OSCs空穴传输层(HTL)的醇溶性Me-4PACz(4P)的自组装过程。他们通过巧妙的铜掺杂和紫外臭氧(UVO)处理,对无机钴盐的表面结构进行了有效改性,成功获得了具有更高Co3+/Co2+比率和丰富羟基的光滑表面。这种精细的设计不仅微调了自组装分子的排列方式,还促使形貌从无序的球形聚集体转变为有序的蠕虫状结构。
此外,该团队还致力于优化电气和光学性能,通过钝化表面缺陷和增强有机溶剂的润湿性,显著提高了空穴提取效率,并有效减少了界面电荷载流子的复合损失。因此,采用Cu-Co/4P作为HTL的OSC展现出了卓越的光电转换效率,高达20.42%(认证效率为20.20%),这一数值刷新了单结OSCs的认证效率记录。
展开剩余71%Cu-Co/4P HTL因其出色的普遍适用性和稳定性,成为了广泛应用的潜在优选材料。彭强教授与徐小鹏教授团队的这一研究成果,不仅为进一步提升OSCs的性能提供了宝贵的指导,还充分展示了通过调节埋置无机HTL和顶部自组装单层(SAM)HTL的结构及聚集纳米形貌,可以显著提升OSCs器件性能的巨大潜力。
具体而言,他们的方法通过铜掺杂和UVO处理,显著改善了无机HTL的薄膜质量,并成功调节了SAMs的聚集行为,形成了均匀的蠕虫状纳米形貌。这种形貌进一步钝化了表面缺陷,提高了功函数(WF),并通过优化表面能,实现了活性层和阳极之间的强欧姆接触。这促进了载流子的有效分离和提取,并有效抑制了陷阱辅助的电荷复合过程。
综上所述,彭强教授与徐小鹏教授团队在有机-无机双层HTL以及表面微结构和聚集纳米形貌调节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为进一步提高OSCs的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持。
文献信息:
Double Hole Transport Layers Enable 20.42% Efficiency Organic Solar Cells by Aggregation Control of Self-Assembled Molecules on Cobalt Salt Surfaces
Xingjian Dai, Yingfeng Li, Hongjia Li, Weiling Zhou, Xiaopeng Xu, Min Deng, Chentong Liao, Qiang Peng
https://onlinelibrary.wiley.com/doi/10.1002/smll.202411457
发布于:北京市